求是学刊


新时代思想理论研究:科技创新与科技体制改革专题

  •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法治保障

    屈茂辉;郑剑锋;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推进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支撑,离不开法治的保驾护航。从理论逻辑而言,法治能够促进科技体制改革所需制度的形成和稳固,促使改革行为更具规范性和说服力;能够最大限度凝聚科技体制改革共识、纾解改革阻力,增强改革活动的通畅度;能够在“持法达变”的理念指引下动态化回应科技体制改革需求,以问题为导向,助推科技体制改革活动走深走实,凸显改革的实效性。当前,科技体制改革领域面临法律供给不足、改革成果的法治化确立迟滞、涉外科技法治建设有待强化等多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作为应对,需要协同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传统领域和新兴领域的法治供给,提升法治手段及方式的时效性;及时通过法治方式稳固改革成果和经验,最大限度扩展改革成效,为未来的改革活动提供参照和指引;协同国际科技合作与竞争,强化涉外科技法治建设,为捍卫我国科技自主权提供有效的法治路径。总之,透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法治的良性互动,科技体制改革可以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改革目标任务的实现将更具可期待性。

    2025年03期 v.52;No.286 1-11+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7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周军;吴红;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产业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载体。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互为补充、互促互进,凭借技术革命与产业创新协同演化驱动技术进步,依托科技要素与产业要素配置整合夯实资源基础,通过产业变革与科技创新双向驱动助推转型升级,进而形成以市场重构创新需求、以企业重塑科创资源、以政府引导生产变革的动态创新跃升演进逻辑。当前,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之间“融合不全”“融合不深”“融合不畅”等关键瓶颈掣肘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纵深推进,应着眼“要素共享—链条共延—价值共创”的发展逻辑,构建“市场—企业—政府”协同参与的多维融合路径,并从体制机制、金融支持、人才环境、国际合作等维度着手,推动科技成果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以期充分释放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效能,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实现。

    2025年03期 v.52;No.286 1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6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时代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 马克·J.史密斯情境实践的整体社会知识观研究

    乔瑞金;乔沙;

    马克·J.史密斯是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知识论的杰出代表。他以澄清社会科学中长期存在的客观性和情境性、事实与价值、封闭性和开放性、专业学科性和整体社会性等争议性问题为出发点,基于马克思如何改变世界的思想基础,在知识社会建构转向的现实背景下,提出在社会实践中以更少化约更多弹性反映真实世界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作为知识评估的标准,强调社会科学本质上是一种变革现实世界的情境实践活动,社会科学知识是情境实践知识、情境合理化的叙事知识、主客体情境互动的知识,是一种整体社会实践的情境知识,从而以社会实践为主词形成了情境实践的整体社会知识观的核心理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知识观。

    2025年03期 v.52;No.286 2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从社会存在本体论看卢卡奇晚期对黑格尔哲学的超越

    涂成林;魏德阳;

    卢卡奇晚期在构建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同时,继续反思和清算了黑格尔本体论哲学的错误与局限,并基本实现了对其早期信奉的黑格尔哲学的超越。卢卡奇以马克思劳动范畴为基础,构建社会存在本体论,实现了从黑格尔哲学本体论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转向。卢卡奇一生的思想演进历程基本上沿着不断反思和批判黑格尔哲学的路径来展开。卢卡奇晚期通过清算和超越黑格尔哲学观并转向马克思哲学的思想经历,对我们推进西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启示。

    2025年03期 v.52;No.286 37-43+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9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文化哲学研究

  • 布达佩斯学派现代性文化形态的理论建构

    李晓敏;

    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和现代性危机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各种旨在以分析并解决现代性难题的文化批判理论层出不穷。其中以阿格妮丝·赫勒、乔治·马尔库什等人为代表的布达佩斯学派的思想可谓独树一帜。他们全景式地分析现代性文化形态的构成、基本特征与内在悖论,并积极探讨消除这种危机的可能性,最终使自己的理论摆脱了某一具体的文化批判理论的限定,成为一种宏观的、系统的关于现代性文化形态的文化哲学理论。也正因如此,研究布达佩斯学派的现代性文化形态的理论建构,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现代社会的文化境遇,而且能够透视其背后更加宏大的整个当代人类社会的发展走向。

    2025年03期 v.52;No.286 4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雷蒙德·威廉斯的共同文化观及其当代启示

    张青兰;莫春梅;

    雷蒙德·威廉斯的共同文化观将民主视为文化的本质,把文化定义为一种民主化、动态生成的实践过程,揭示了共同文化观的本质内涵。整体性是雷蒙德·威廉斯共同文化观的鲜明特征,主要表现为文化思维上的整体性、文化主体上的整体性以及文化结构上的整体性。雷蒙德·威廉斯的共同文化观以创建文化共同体、解决文化危机、构建民主平等社会作为价值目标。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雷蒙德·威廉斯的共同文化观对于当代中国持续推进文化民主建设、加强文化整体性建设以及坚持文化守正与创新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025年03期 v.52;No.286 5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理论与现实

  • 国资国企改革的历史演进与深化改革的路径

    白永秀;吴宸梓;

    国资国企改革既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纳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全局,为现代化新征程上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指明了方向。文章全面梳理了国资国企改革的相关文献,回顾了国资国企改革的历史演进,分析总结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对国资国企改革的重点任务。在此基础上,结合国资国企改革的实际情况,提出为国企准确定位、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不同行业分类改革、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优胜劣汰等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五大路径。

    2025年03期 v.52;No.286 63-73+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4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全国粮食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童馨乐;佴逸潇 ;胡迪;

    作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粮食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对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并对激发粮食市场活力、畅通国内大循环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基于全国粮食统一大市场的概念内涵,从分工和交换视角阐述这一市场建设的理论逻辑和现实基础,结合全国粮食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资源约束、套利限制、信息壁垒和交通障碍等制约因素,从粮食期现货联动视角出发,发现粮食期货市场通过信息传递、套利套保和仓单交割等路径能有效缓解现货市场分割、实现粮食市场整合。为加快形成全国粮食统一大市场,应提高期现货市场联动性,优化期货资源配置功能;丰富期货市场参与主体,重视现货市场风险管理;增强期货市场仓单交易功能,提高粮食异地交易能力;优化“保险+期货”模式,着力提升粮食产业竞争力。

    2025年03期 v.52;No.286 7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7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

  • 企业渐进式创新中数字责任与数字能力的平衡效应

    杨栩;连志凤;苏屹;

    数字责任与数字能力的相辅相成是数字化背景下企业实现持续创新的重要驱动。以数字责任、数字能力及其平衡效应为主线,结合数字信任韧性与数字战略柔性释放企业渐进式创新潜能。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数字责任、数字能力分别对企业渐进式创新具有积极作用;数字责任与数字能力的综合平衡、相对平衡对企业渐进式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数字战略柔性、数字信任韧性分别在数字责任、数字能力对渐进式创新的影响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这其中,只有中等和高水平的数字战略柔性才能显著正向调节数字能力与企业渐进式创新的关系。研究结论为企业应对数字化冲击,推动企业科技向善,推进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着力点。

    2025年03期 v.52;No.286 9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8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社会发展与法律多元:《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专题

  • 数字证据与《刑事诉讼法》再修改

    胡铭;张昂;

    数字技术深度重构刑事司法生态,推动刑事证据形态从传统“言词—实物”二元结构向“传统证据—传统证据数字化—数字证据”三元体系演进,这对现行《刑事诉讼法》造成系统性挑战:在电子数据法律定位层面,需突破视听资料附属地位,通过立法确立其独立证据资格;在取证规则层面,需针对电子数据虚拟性、海量性特征,构建涵盖新型技术特征的规则;在审查范式层面,应建立“技术验证+法律评价”体系,推行梯度化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此次修法应聚焦两大制度协同:其一,推进在线诉讼程序入法,将区块链存证、电子卷宗同步等成熟的实践经验上升为法定程序;其二,针对跨国犯罪中数字证据调取难题,增设跨境数据调取的特别程序。

    2025年03期 v.52;No.286 106-118+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同意原则在刑事诉讼个人信息处理中的适用——以《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为背景

    郑曦;陈德露;

    同意原则在刑事诉讼个人信息处理中的适用,对实现犯罪治理与保障个人信息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同意原则在刑事诉讼个人信息中具有适用可能性:其一,基于数字时代人的主体性要求,作为诉讼主体的人在其个人信息处理过程中应有权决定同意;其二,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统一纳入”模式为同意原则的适用预留了规范空间;其三,任意性侦查与协商性司法的发展提供了实践可能。在构成要件上,有效同意包括自愿之同意、知情之同意和特定明确之同意,需通过自愿性审查、事前告知等机制予以保障。在特定情形下,信息主体有权撤回同意。撤回同意后,处理个人信息的公权力机关应承担相应的被遗忘权国家保护义务,其履行方式主要包括删除、封存和匿名化处理。在《刑事诉讼法》修改的背景下,同意原则在刑事诉讼中的准确适用,既是对现有刑事诉讼对个人信息处理程序的合理保障,亦是对个人信息权益的合法保护与指引。

    2025年03期 v.52;No.286 119-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6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法院处理刑事涉案财物的行为性质与程序选择——以《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为视角

    初殿清;

    法院处理刑事涉案财物的程序选择,需以实体法上对应的“特别没收”权力性质作为思考起点,分析法院处理刑事涉案财物的行为性质,进而讨论不同行为性质之下的审判程序选择。特别没收权力性质包括三类:刑事法律后果体系中的刑罚、刑事法律后果体系中的非刑罚措施、刑事法律后果体系之外的权力样态。法院处理涉案财物的行为性质分别属于:审理量刑事项、审理非刑罚措施事项、审理民事诉讼客体。据此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审判程序和案外人参与模式。《刑事诉讼法》再修改时程序选择的基本前提,应当明确法院处理涉案财物的行为性质是审理刑事法律后果体系中的非刑罚措施;根据审判内容逻辑,可将涉案财物处理环节放在定罪环节之后、量刑环节之前;对于情况复杂的案件,可以“延长审限”,辅以“另行审理”;应明确听证等听取案外人意见方法的法律效力及其如何与案件审理相衔接。

    2025年03期 v.52;No.286 130-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3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社会发展与法律多元

  • 论公平责任适用范围法定化之缓和

    黄忠;孟涛;

    《民法典》第1186条修改了原《侵权责任法》第24条的规定,意图将公平责任的适用范围法定化,但《民法典》施行后的司法实践却并未固守所谓的法定化逻辑。从理论而言,在公平责任的具体法律规定之外,由无过错的双方分担损失有助于实现分配正义、维护法秩序一体性、克服二元对立的思维,故缓和公平责任适用范围法定化有其正当性。自逻辑而言,扩大过错认定范围、放宽无过错责任适用范围与类推适用法定的公平责任具体规范都无法有效替代公平责任,故缓和公平责任适用范围法定化实属必要。目前司法机关直接依据第1186条裁判的缓和路径存在合法性质疑,故在解释上,应将第1186条中“法律的规定”理解为包括行政法规等低位阶规范和《民法典》第6条。

    2025年03期 v.52;No.286 14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9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美学研究

  • 古代乐论与“境”范畴的生成

    韩伟;

    “境”是中国文学和美学领域的元范畴之一,其理论创构过程与古代乐论关系密切。在字源层面,“境”具有音乐根性,其意义的形成经历了由乐音单元向物理疆域再向想象空间的拓展过程。乐论言“境”具有普遍规律,心境、音境、意境是讨论“境”的三个维度,以心境为基础,以音境为载体,意境最终形成。乐音意境对虚化空间、自然旨趣、人格素养的高扬极大地充实了意境理论的内涵。乐论言“境”亦具有时代特征,虽然各时代乐论中的“境”存在交叉关系,但仍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德”境、“悲”境、“和”境、“淡”境、“俗”境是古代乐论的历时构境线索,它们不仅是折射时代审美潮流的镜子,更是各个时期主流审美境界观的创构基石。

    2025年03期 v.52;No.286 157-168+18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7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当代文学思潮前沿问题探讨:交叉学科研究

  • 数字时代个体自我认同危机的显现与消解

    黄慧;韩传喜;

    数字时代个体的自我评价看似多元,却失去了以往评价过程的动态性,在本质上显现为一种静态评价结果的获取,易陷入自我认同危机之中。这一危机与数字世界及数字实践活动的抽象化存在着内在关联,具体经验的抽离使个体的自我评价表现出形式化特征,即这一自我认识过程既没有遭遇他者,也未能构建起真实的自我,在此,人与他者、与世界的共在连接被割裂,数字世界成为没有“世界性”的世界。为消解自我认同危机,需重建数字世界之“世界性”,这就要求个体转变对待数字世界与数字实践活动的态度,在实际的行动中,勇于同否定性的他者照面,提高对抽象的自我概念的警惕,建立起既包含他者又包含自我的自我认同。

    2025年03期 v.52;No.286 169-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7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符号叙事原理:认知、逻辑与语用

    王天昊;

    叙事活动是人类理解世界、描述世界的重要方式。符号是承载人类叙事活动的重要元素。长期以来,符号元素参与叙事活动的深层机制研究并未得到足够关注。符号的叙事功能并非简单地依赖于符号自身的指称意义,而是在认知、逻辑和语用三个层面的交互作用中动态生成。符号的认知维度决定了叙事理解的可能性,逻辑维度决定了叙事结构的连贯性,而语用维度则决定了叙事意图的实现。从认知、逻辑和语用三个层面展开分析,能够揭示符号如何在认知层面被感知和理解,如何在逻辑层面构成叙事结构,以及如何在语用层面实现叙事意图,从而构建一个更为全面和系统的符号叙事原理框架,并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2025年03期 v.52;No.286 177-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