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学刊


新时代思想理论研究

  • 发展理念维度下我国生产力理论的演进特征、实践成就和创新方向

    蒋永穆;于家伟;

    新发展理念虽然提出于新时代,但其内涵却深刻根源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创新维度体现为技术进步与创新体制的相互促进,协调维度展现出城乡区域的矛盾运动,绿色维度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开放维度呈现出自力更生与国际循环的对立统一,共享维度彰显了生产与分配的辩证关系。新中国成立七十余年来,在科学的发展理念指导下,我国创新能力取得突破性发展,发展协调水平进一步提升,绿色化转型促进永续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愈加成熟,发展普惠性持续扩展深化。未来,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导向进一步推动我国生产力理论不断创新。创新方面要更注重处理好单要素创新与系统新质化的关系,协调方面要更注重处理好城乡融合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绿色方面要更注重处理好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开放方面要更注重处理好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竞争的关系,共享方面要更注重处理好部分人先富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系。

    2025年05期 v.52;No.288 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3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中国式现代化的三大转向

    张荣艳;

    中国式现代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伟大创举。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实现了从“启蒙理性”到“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转向”、从“西方模式”到“中国特色”的“模式转向”和从“资本的文明”到“中华文明新形态”的“文明转向”。这“三大转向”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定向”和建设中华文明新形态的“文明定向”,从而真正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历史之问和时代之问,让世界知道了“理论中的中国”“时代中的中国”和“文明中的中国”。

    2025年05期 v.52;No.288 1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9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共治向度及其典范性意义

    郝文斌;周汉杰;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一重要论断丰富发展了生态文明理论的中国形态,实现对西方生态思潮的超越,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维度进行建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共治理念是基于“改变世界”的辩证意识,整体上谋划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方案,将生态发展理念上升为具有整体性思维、系统性方法、主体性支撑的“建构性世界观”,不断彰显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民性、战略性和历史主动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最新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共治理念的时代价值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共建共治共享的普惠性,以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汇聚“共同体”资源,以生命共同体为导向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与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使命担当。

    2025年05期 v.52;No.288 2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 纪检监察行权的理论逻辑

    张震;刘栋阳;

    纪检监察行权是纪检监察机关工作实践的客观权力表达,揭示其理论逻辑可以更好地呈现纪检监察机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权力分工体系中的特定治理功能。纪检监察行权的理论支撑,既包括党和国家政策指引下的“自我革命论、长期执政论、制度治理论”三个理论支点,也包括以党规国法为依据的“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权力分工与制约、党规国法合力”三条逻辑主线。建党以来关于“纪检监察”的思想与制度演进为纪检监察行权提供了充足的历史和规范依据,既包括为纪检监察行权铸魂的思想脉络体系,也包括为纪检监察行权塑形的制度范畴框架。而《监察法》的修改,为纪检监察行权的逻辑解读注入了新的时代背景。总之,通过为中国式纪检监察工作现代化提供权力基础,进而巩固党的全面领导与实现长期执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剖析纪检监察行权理论逻辑的真正价值。

    2025年05期 v.52;No.288 3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下载次数:3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论党内法规纳入法治体系的逻辑机理

    张旭;

    党内法规体系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突破西方“法”概念和法治理论的本土法治原创性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体系构成要素,但仍需在理论层面回应这种新型制度形态的构建逻辑。党内法规的形式规范性构成了党内法规纳入法治体系的正当性基础,同时,在法治体系框架下,自身的规范属性也得到了系统性强化。党内法规的实质法治性既保障了党内治理的法治化运行,又通过与国家法律协同配合,实现了对国家治理体系的法治牵引。在动态的制度运行中,党内法规的程序正当性从静态的制度设计延伸至动态的治理实践,确保制定过程、执行程序和事后救济各个环节科学有效、相互支撑。党内法规纳入法治体系不仅重构了法治中国的规范谱系,更通过中国共产党之治与中国之治的协同推进,为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注入了新的治理动能,实现了政党治理与国家治理在法治轨道上的深度融合。

    2025年05期 v.52;No.288 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下载次数:9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文化哲学研究

  • 技术封建主义批判的三种路径及评析

    宋建丽;李樑;

    伴随数智技术与资本逻辑的深度媾和,传统资本主义的运作逻辑发生深刻变化,引发一系列带有“封建化”特征的趋势。以瓦鲁法基斯等为代表的西方左翼学者将其概念化为“技术封建主义”,意图通过“封建主义”这一历史意向来解读当代资本主义。所谓“技术封建主义”,是对数智时代资本运作逻辑的高度虚拟性、支配性、垄断性及其造成的某种历史反动和历史倒退的一种概括。作为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又一新兴视角,从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经济结构与积累模式、权力关系及其内在逻辑三种路径剖析“技术封建主义”,对辨明资本主义“伪逆向性”的演进特征、厘清资本主义经济与积累逻辑的“掠夺性”本质、揭示当代资本主义权力结构(控制)的“隐蔽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同样,在此基础上,对相关问题的理论把握应避免停留在“封建主义”叙事的表层复现或生产方式视角的线性归约,而应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整体发展逻辑,将“技术封建主义”现象置于资本主义历史进程中加以把握。

    2025年05期 v.52;No.288 56-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0K]
    [下载次数:3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安迪·梅里菲尔德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文化批判

    马慧玲;

    安迪·梅里菲尔德继承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统,从文化角度对资本主义现代性展开分析和批判,揭露资本主义现代性与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文化悖论之间的关系:其一,批判理性主义的理性至上观及注重工具理性却忽略价值理性的片面性,用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消解理性主义的必然性和确定性的信念;其二,沿着列斐伏尔和德波对消费主义的批判,以城市为中轴,揭露景观文化的表象化与虚幻性,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性对人更深层次的物化;其三,分析现代人顺从与自欺的人格以及忘却自我的病态的存在状态,揭示资本主义现代性对人的存在和本质的异化;其四,提出追寻另一种现代性的终极目标,重塑现代性的价值内核以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

    2025年05期 v.52;No.288 67-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7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

  • 人工智能重塑全球生产网络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陈航;韩文龙;

    人工智能技术革命正在驱动全球生产网络经历系统性变革。作为生产组织变革与全球资本积累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重塑全球生产网络呈现四重表征:劳动过程的智能化重组催生跨国生产组织新形态,本土化收缩与联盟式分散并存构成空间重构的双重运动,数字高科技企业主导重塑跨国生产网络竞合格局,智能权力分配的结构性分化强化网络层级间的非对称控制。技术革命、资本跨国循环、价值链分工变革与世界体系重构的交互作用,构成了人工智能重塑全球生产网络的动力机制。这一转型过程衍生出劳动控制强化、数字租金掠夺、价值链收缩风险与技术霸权极化等主要问题,折射出资本主义智能生产体系的深层矛盾。中国需构建多维度应对策略,通过提高劳动者数字素养与优化劳动关系化解智能技术冲击、强化反垄断机制与国际合作框架以遏制无形资产垄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现代化水平以应对产业转移和断供风险以及积极参与并引领技术规范与公平竞争的全球治理框架建设,推动全球生产网络向技术普惠与可持续发展方向演进。

    2025年05期 v.52;No.288 7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6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农村电子商务何以促进农户家庭增收?

    王轶;杨淑强;甄号召;

    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农村电子商务不仅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载体。文章基于北京工商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2023年乡村振兴与居民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农村电子电商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村电子电商显著提升了农户家庭的整体收入水平,显著扩大了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增收作用对农民的高收入群体更显著;农村电子电商对不同行政区划、不同地区和当地是否有地方企业的农民收入具有异质性,其中对居住在县市、常住地在东部地区和当地有地方企业的农民群体的增收作用和收入分配影响最为显著;机制分析发现,农村电子电商可以显著推动非农创业增加、拓宽社会网络、参与职业培训进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但也会引起非农创业机会的分布不平等、社会网络资源不平等、职业培训分配不平等,进而导致农民收入分配不平等。基于此,提出扩大农村电子电商、完善职业培训体系、强化创业支持体系、实施区域差异化策略、深化地方企业协同等建议,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2025年05期 v.52;No.288 92-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数字税与跨境数据治理“赤字”:全球实践中的公平性与中国策略

    伍湘陵;周晨颖;马述忠;

    数字经济重塑全球经济版图,但数据治理国际规则滞后与新兴经济体参与不足导致跨境数据治理“赤字”问题日益凸显。这一赤字表现为规则碎片化、分配失衡和责任缺位,加剧了全球税基侵蚀与财富分配不均。数字税作为新兴财政工具,旨在通过重新分配跨国企业利润,缓解跨境数据收益的不平等分配。基于分配正义理论框架,通过欧盟数据服务税、印度衡平税等典型案例分析,揭示数字税在矫正数据价值创造与税收归属错配中的双重机制:短期通过重构利润分配缓解税基侵蚀,长期推动治理规则多边化。然而,全球实践中仍面临发达国家主导规则制定、发展中国家征管能力不足等公平性挑战。针对中国策略,研究提出渐进式实施路径:短期依托增值税扩容试点构建以用户数量为导向的征税模式,强化数据合规审查;长期深度参与OECD等国际规则制定,加强跨境合作与区域协作,与其他新兴经济体建立合作机制与平台,共同推进数字税政策,形成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数字经济治理中国方案。

    2025年05期 v.52;No.288 110-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新兴权利法律问题研究

  • 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行为的归责路径研究

    马乐;

    面对深度合成服务带来的法律风险,我国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颁布了一系列部门规章,试图在规范产业发展的同时为相关主体设置明确的义务内容,并为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提供依据。相较深度合成服务的使用者、内容的传播者以及传播服务的提供者,立法并未就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的行为是否要、以及在何种程度上为深度合成可能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作出明确规定。随着技术的迭代发展,价值及主体多元性和法律确定性之间的张力被进一步放大,这给依据上位法归责时不同责任主体和责任类型的区隔带来困难。特别是刑事责任的承担,受损法益的确定及其与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行为之间的关联都是归责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难题。人工智能技术的复杂机理和飞速发展加剧了立法与司法对于鼓励创新和规制风险的平衡难度。鉴于此,需要对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行为的规范及不同层级立法之间的逻辑关联进行梳理,通过类型化的归责思路,并在责任划分上考虑比例原则,以实现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行为责任的确定性,由此实现技术向上向善的深度合成生态塑造。

    2025年05期 v.52;No.288 12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9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司法大模型的机制性重塑

    余圣琪;

    在全球数字化转型、数字司法运行需求及维护数字正义的时代驱动下,司法大模型已成为数字司法的重要方式和基本特征,并产生了司法业务流程的批量生成与集成处理、预测性司法的全方位可视、司法决策的人机协同及司法程序的穿透性压缩等机制性效果,促进了传统司法模式向数字司法模式的迭代变革。然而,它也存在着司法边界的数字化突破、人机协同难题、事实与价值的计算困境及当事人权利的机制性侵蚀等应用限度。因此,需要注重数字赋能中的司法平衡、构建人机协同的法治约束机制、发挥数字司法的新时代功能、建立系统化的新型监督机制,从而建构可期的数字司法模式和数字法治秩序。

    2025年05期 v.52;No.288 133-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社会发展与法律多元

  • 公益诉讼协同适用非讼法理:理论证成、预期效应与程序实现

    占善刚;张文浩;

    公共利益的司法保护有赖于国家作为超越个体理性的实体,干预并调整特定主体间的法律关系,达成符合公共理性的结果,这一原理与非讼程序及其法理的核心特质相契合。程序法理交错适用的理论研讨与诉讼事件非讼化的立法实践消除了公益诉讼协同适用非讼法理的现实障碍,合目的性的国家照护与功能主义的权力协作理念为公益诉讼协同适用非讼法理提供了正当性依据。非讼程序采行以职权探知主义与自由证明为主要特征的职权主义构造,强调程序的迅速推进与灵活调整并重视法官的实体性裁量。公益诉讼协同适用非讼法理有望扭转程序运作的刑事化倾向、实现国家化模式的降本增效并切实应对实体规范的空心化问题。非讼法理的适用程度则与不同类型的公益诉讼中保护请求的公益性呈正相关。为确保当事人的程序利益不因非讼法理的适用而受到不当减损,应充分保障当事人的程序参与权、规范法院的证据调查活动并完善不当裁判的纠正程序。

    2025年05期 v.52;No.288 148-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4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传统训诂学与现代阐释学会通研究专题

  • 本源、经典与阐释的历史意义

    赵金刚;

    “轴心时代”先哲们对本源问题的回答促成了“经典”的形成,并在经典中展现,后世更多的是面对经典去领会本源问题。经典阐释也是历史阐释,经典阐释史是最为浓缩的、最显白的历史认识。本源问题的“豁显”有赖于人的历史实践,而不是被动地对“道”的倾听,是人类在参赞化育中以实践领会到的。“文明”通过文明的经典塑造一个文明中个体的基本前见、先行结构。而经典是文明的经典,历史则是文明的历史,任何阐释都无法脱离“文明性前见”——文明通过经典赋予后世读者一些最基本的关于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是这个文明的文明性原理的呈现,也是这个文明轴心时代哲人对本源问题的领会。经典不断被称引、理解、阐释,其过程伴随着不同时代生命体验对本源问题的激活,对原初生存体验的再体验。

    2025年05期 v.52;No.288 162-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0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左传》道德预言的话语阐释

    过常宝;解雯雯;

    《左传》中有一类预言,通过考察人物的言行预测凶吉,可以称为道德预言。道德预言以稳定的道德主体为逻辑起点,以文献征引为策略,为道德观念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语境,推动着理性话语合法性的确立。在意识形态转型期,道德预言的阐释与传统宗教的阐释既冲突又整合,显示出两种基本倾向:一是保留偶然性,接受无常的“天命”而专注自身;二是“天意”的伦理化。这两种倾向在战国时期都得到了理论上的完善,也对后世的道德话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5年05期 v.52;No.288 170-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2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从“中”的意义体系看许慎《说文解字》的训诂阐释实践

    华建光;

    如何在训诂和阐释之间保持适度平衡,这是构建训诂阐释学需要在方法论层面加以回应的问题。对此,许慎的训诂阐释实践有可挖掘的当代价值。以《说文解字》中的“中”为例,许慎围绕“丨”之“上达之通”展开了“中”的意义体系阐释。该体系以天人上下相通、万物生生不息为基本原理,以王道流行、安平宽和为理想秩序。正是通过整体理据和整体思想的相互调适,《说文解字》成功构建了训诂与阐释良性互动的字系统,该系统可以与字语境有效衔接,成为诠释早期经典的重要思想资源。

    2025年05期 v.52;No.288 181-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9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