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学刊


时代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 卢卡奇“总体性辩证法”的浪漫主义本源

    刘聪;

    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思想有着浪漫主义的本质,这不仅源于青年卢卡奇在“散文时期”曾受到过浪漫派的影响,而且得益于黑格尔革命本色与马克思浪漫精神的双重润染。浪漫派的“总汇诗”与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之间存在着一种隐性的理论承接关系。浪漫派的总汇性方法具有革命的本质,其在卢卡奇思想中被具象化为一种追求社会有机整体的辩证的总体观。浪漫反讽的主体性原则,在总体性辩证法中转化成为一种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无产阶级作为历史主体比浪漫反讽主体具有更积极的、现实的自由。浪漫派通过浪漫化使世界的诗意呈现,卢卡奇则通过克服“物化”使虚幻的诗意世界得到具体化的实现。可以说,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总体性”本质的解读,亦是一场针对马克思主义浪漫精神的深入发掘。

    2025年04期 v.52;No.287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2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西方马克思主义革命主体问题研究的百年逻辑

    丁洋格;韩秋红;

    对革命主体的反思探索,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百年历程的重要线索。其理论起始于卢卡奇立足德国古典哲学,发掘出具有普遍性的主客体同一的无产阶级历史主体。随着现实阶层的分化,理论探索从形而上学转向社会实在,在“中间阶级”等新兴力量中找到阶级主体。在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下,阶级本质主义被激进民主理论解构,革命主体从单一阶级转向由领导权话语偶然凝聚的多元主体联盟。当宏大政治叙事退朝,面对权力的微观规训,革命性被悬置并化约为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伦理姿态与自我抉择,革命主体由此走向彻底的消解。总的来看,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革命主体的探索呈现出不断解构、下沉与弥散的内在逻辑。

    2025年04期 v.52;No.287 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9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文化哲学研究

  • 维尔默对阿多诺审美现代性方案的重构及启示

    孙琳琼;

    法兰克福学派早期思想家对工具理性的批判蕴含精神跃迁的意向,这种意向体现为本雅明以弥赛亚精神对抗工具理性,也体现为阿多诺以艺术模仿持存真理。维尔默指认两种路径作为“审美主义“和”弥赛亚主义”的虚假二难选择,并以后形而上学现代性方案重点重构了阿多诺的审美现代性方案。维尔默通过真理观转型将阿多诺“艺术展现非和解世界”转化为交往性艺术真理,强调主体间对话实现真理性内容;通过理性范式整合打破审美理性垄断,主张科学、伦理、审美等多元理性平等共生,形成复调而非对抗的理性星丛。在实践层面,推动大众文化民主潜能释放,使艺术从精英堡垒转向公共领域;在理论层面,以“视角阐释”替代线性对抗,既保留阿多诺“非同一性”批判精髓,又通过承认启蒙价值与吸纳后现代差异诉求,构建开放包容的现代性形态,为全球化文化冲突提供非暴力整合路径。

    2025年04期 v.52;No.287 2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中国文化的心性自觉与返本开新——徐复观对中国文化的“现代疏释”

    赵菲菲;

    徐复观在其文化研究中,始终以探索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路径为核心关切。他从哲学层面将文化界定为“人性对生活的自觉”,并通过中西文化比较揭示中国文化赋予生命价值担当的特性。在深入剖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辩证关系基础上,他提出了“返本开新”的文化发展路径。尽管其思想体系中保留着“中国文化本位论”的印记,但他对中国文化进行的创造性现代诠释,为文化转型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他既立足于传统又超越传统的学术探索,在全球化背景下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思想资源。

    2025年04期 v.52;No.287 29-37+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7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

  • 数据要素市场化、超大规模市场与企业高质量创新

    庞瑞芝;王洪岩;

    数据要素市场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强化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文章利用2009—2022年上市企业数据研究了数据要素市场化对企业高质量创新的影响及机制,并探讨了超大规模市场的数据飞轮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据要素市场化显著提升了企业创新质量,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中均成立。机制检验显示,数据要素市场化主要通过增强企业间知识溢出、降低创新风险水平、缓解创新资源约束,促进企业创新质量的提升。进一步研究发现,超大规模市场能够通过需求引致创新效应和促进企业充分利用数据要素,强化数据要素市场化对企业高质量创新的正向作用;该作用在民营企业、强竞争性行业、强数字经济政策供给地区、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地区中更为显著。此外,数据要素市场化还能够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从而促进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研究结论为持续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释放数据要素价值,赋能企业高质量创新提供了有益参考。

    2025年04期 v.52;No.287 3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9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数字金融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影响研究

    齐兰;王晨;马琳琳;

    文章基于大语言模型测算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指标,理论分析并实证考察了数字金融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结论如下:一是数字金融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显著为正,在变换解释变量、考虑内生性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二是异质性检验显示,数字金融对东中部地区表现出明显的“锦上添花”效应,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存在“资源倾斜”,对成长期企业则发挥了“启动资金”作用;三是机制检验显示,数字金融能够通过缓解融资约束、缓解信息约束、优化资本配置和激发消费需求效应,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四是溢出效应检验显示,数字金融通过促进焦点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产生了对产业链上游企业的溢出效应。由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025年04期 v.52;No.287 5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经济理论与现实

  • 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与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

    宋续明;金美琳;

    推动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提升,是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而这离不开有效的政策支持。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实施为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供了重要动力。文章基于我国2006—2023年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检验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区域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效应及潜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能够显著提升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这一结论仍然成立;低碳试点政策的效果会受到城市区位条件和自身属性的影响,在东部地区城市、大规模以及环境保护重点城市,试点政策的作用效果更加明显;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能够通过提高区域绿色创新水平、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城市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提升;政府绿色发展关注度在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与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之间发挥了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该研究结论旨在助推我国低碳城市发展,实现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目标。

    2025年04期 v.52;No.287 7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8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产业升级的非线性动态关系研究

    郭嘉禹;苏治;兰明慧;

    为应对复杂外部环境变化、熨平外部风险冲击,一方面需要保持经济政策适时调整的动态化,另一方面更需要由“产业基础再造”转向“产业链韧性重构”,通过产业升级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因此,深入探讨不确定性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文章聚焦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产业升级的影响,通过基准回归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产业升级之间存在“倒U”关系。通过异质性检验,发现在我国中部地区上述关系更为明显。在机制检验中,从供给侧的技术创新效应、生产率提升效应、需求侧的消费需求效应三个维度分析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产业升级“倒U”关系的中间渠道影响机理。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文章就如何形成政策动态演进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的良性循环提出如下政策思考:管控好不确定性的预期走向,实现从“被动适应”向“主动驾驭”转变;统筹好增量政策与存量政策的协同,形成政策的组合效应;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做到政策顶层设计与地方执行差异性的有机统一;建立动态响应监测机制,有效降低政策动态变化对产业升级的抑制风险;以产业韧性提升为重点,建立产业升级立体化支撑体系。

    2025年04期 v.52;No.287 8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3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新兴权利法律问题研究

  • 利用人工智能绘画工具生成物的性质认定及其保护

    杨立新;黄露;

    从人类决定力、人工智能的工具属性、投资者利益保障、艺术的本质特征和《著作权法》关于作品构成要件等角度考量,应当认定利用人工智能绘画工具生成内容可以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对具体生成物而言,利用者在利用AI绘画过程中更明显地具备结果控制力和责任力两个特征,对生成物具有实质性贡献,应当认定利用者是生成物的作者。生成作品的著作权归属规则是,著作权归属于利用者,另有约定的除外。因AI绘画的工具属性影响,不同的应用方式可能产生不同的著作权归属结果,所以又可称为多元归属模式。此著作权归属规则不仅切合主流的AI绘画制定的服务协议,而且有利于兼顾利用者对生成物的实质性贡献利益和提供者的保护投资者利益。

    2025年04期 v.52;No.287 10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司法裁判的耦合机理与规范进路

    苏杭;

    人工智能应用推动了我国法院数字化发展,但在实践中也暴露了困境:既往的智能化裁判面临技术发展瓶颈,而传统人工智能下的司法应用不仅对法官形成技术规训,在处理价值冲突与法律漏洞的疑难案件时也存在功能缺失。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起为突破这些困境提供了契机。从价值维度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基于其特有的运作原理,与司法公正价值之间存在内在契合性。从功能维度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补强传统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既能有效保障法官的主体性地位,又能在疑难案件中发挥价值判断与规则探索的有限功能。基于价值和功能的双重耦合,生成式人工智能得以嵌入司法裁判,但这一过程还需要构建适配司法场景的裁判大模型,并通过明确法官在技术应用中的义务来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从而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司法裁判提供规范化进路。

    2025年04期 v.52;No.287 11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2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数据产权结构性分置的理论阐释与制度构建

    时诚;

    我国相关政策文件创造性地提出了数据产权结构性分置制度,如何在财产法的理论框架下理解这一全新的制度设计,是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数据产权结构性分置是数据价值链中数据要素各参与方对数据享有的财产权的分置结构与相互关系,其采用结构化关系束的权利架构,实现了从排他策略转向综合策略、从单边支配转向多方利用、从静态权属转向动态平衡的范式革新。数据产权结构性分置应在区分非公共数据和公共数据的基础上,分别构建由数据生产、持有、流通、征用关系构成的非公共数据产权架构和由数据生产、管理、开放、共享关系构成的公共数据产权架构,在结构化关系束中界定数据要素各参与方对数据享有的财产权益,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数据产权制度体系。

    2025年04期 v.52;No.287 127-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6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论涉虚拟货币犯罪第三方配侦行为适法性

    龚炜博;

    由于涉虚拟货币犯罪“去中心化”“匿名化”特性,侦查实践中暴露出涉案虚拟货币追踪困难、处置不当等难题。第三方机构凭借其追踪分析、处置虚拟货币的技术能力和资源优势,逐步成为配合侦查机关打击涉虚拟货币犯罪的辅助主体,其配侦行为主要作用在虚拟货币提取与分析研判、涉案虚拟货币先行处置等方面。作为打击网络犯罪中的新型公私合作方式,第三方机构应在侦查机关主导下,严格遵循有关技术标准和程序规范开展配侦活动。囿于第三方机构法律地位模糊、逐利本质隐忧、准入资质较低且监管不足等结构性缺陷,有必要及时确立第三方配侦行为适用理念、规范第三方机构选任机制、强化全流程监督与责任追溯机制等,防范第三方机构越权利用案件信息和干预侦查决策等行为,确保在合法框架下发挥第三方机构配侦优势。

    2025年04期 v.52;No.287 142-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3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古代文学研究新视界

  • 来路与去路:宋元讲史话本与经史演义的通俗化拓展

    徐大军;

    宋元时期的讲史话本与史评类著作共同蕴含的按鉴编写、历史讲义、述史求理等属性因素,关联着当时历史著述的一个文化语境、一条承续脉线。前者是经筵制度引领的经史讲读活动在市井社会通俗化、娱乐化拓展的结果,后者是经筵制度引领的经史讲读活动在史学领域义理化、通俗平易化拓展的结果。据此而言,讲史话本乃属于经史演义通俗化拓展路径上派生、分离出来的通俗历史编写。相对于当时正统的历史著述,它在编年体例、按史演义、述史求理等方面仍然依循历史著述的路径,但在取材上、表述上则存在偏离历史著述的不守本分之处。对于后世的历史演义小说来说,这些不守本分之处具有开拓意义,孕育了脱离历史领域而在文学领域另辟洞天的促动因子,成为历史演义小说得以生长的起始点和催化剂。

    2025年04期 v.52;No.287 154-165+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4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性灵词的发展及其与常州词派的离合

    罗浩春;朱德慈;

    在浙西词派衰颓、常州词派尚未大兴期间,词坛活跃着一个性灵词人群体。嘉庆年间,他们与常州词派在对浙派末流弊端的认知上有共识,抒真情、表实意是他们共同的创作追求。道光年间,它与常州词派处于并行发展期,杭州的女性词人群体是其重要的发展力量,在当时颇具影响力。道咸以还,性灵词人在创作上吸收了常州词论,创新以适应风云激荡的时代。同时,性灵创作思想也为常州词派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性灵词人群体是清代词坛群派林立、多元词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性灵词与常州词派的离合过程不仅折射出清代词学多元并存、不断摩荡的运动形态,以及词体抒情与言志功能的复杂平衡,还展现了女性词人在词风嬗变中的重要价值。

    2025年04期 v.52;No.287 166-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当代文学思潮前沿问题探讨

  • 从西方中心论到中国变异论——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之路及其现实境遇

    刘婉竹;胡铁生;

    几代中国学人经过不懈努力,在对欧美的“西方中心论”进行反拨的基础上,建立起系统的中国比较文学学科体系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并在“和而不同”的原则上创立了变异论比较文学理论,成功地将世界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转移到中国。同为西方泊来品的新文科虽因有益于中国的大文科建设而为中国所接受,但其论域扩展、价值重塑、科际融合、研究范式创新却对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形成了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新局面。在这种新形势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唯有创造性地发展这一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秉持中国话语及话语主导权,才能为异质文化语境下各民族文学互鉴、互证和文明新形态的建构开创一条新的发展途径,并再创辉煌。

    2025年04期 v.52;No.287 176-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1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