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革命主体问题研究的百年逻辑A Century of Theoretical Logic in Western Marxism's Refl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ary Subject
丁洋格,韩秋红
摘要(Abstract):
对革命主体的反思探索,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百年历程的重要线索。其理论起始于卢卡奇立足德国古典哲学,发掘出具有普遍性的主客体同一的无产阶级历史主体。随着现实阶层的分化,理论探索从形而上学转向社会实在,在“中间阶级”等新兴力量中找到阶级主体。在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下,阶级本质主义被激进民主理论解构,革命主体从单一阶级转向由领导权话语偶然凝聚的多元主体联盟。当宏大政治叙事退朝,面对权力的微观规训,革命性被悬置并化约为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伦理姿态与自我抉择,革命主体由此走向彻底的消解。总的来看,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革命主体的探索呈现出不断解构、下沉与弥散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KeyWords): 西方马克思主义;革命主体;无产阶级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当代西方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新进展研究”(20JZD008)
作者(Author): 丁洋格,韩秋红
DOI: 10.19667/j.cnki.cn23-1070/c.2025.04.00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256页。
- (2)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杜章智等译,第273页。
- (3)Slavoj?i?ek,“Georg Lukács as the Philosopher of Leninism”,in Georg Lukács, Tailism and the Dialectic,London,New York:Verso,2000,p.159.
- (4)英格里德·吉尔舍-霍尔泰:《法国1968年5月:一场新社会运动的兴衰》,赵文译,《生产》第6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6页。
- (1)夏莹:《论黑格尔的“贱民”与马克思的“无产阶级”观念的结构性差异》,《学习与探索》2019年第3期,第21页。
- (2)Serge Mallet, The New Working Class, Nottingham:Spokesman Books, 1975, p.12.
- (3)Andre Gorz,Farewell to the Working Class,London:Pluto Press, 1982,p.75.
-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70页。
- (1)G.A.柯亨:《如果你是平等主义者,为何如此富有?》,霍政欣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37页。
- (2)G.A.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段忠桥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91页。
- (3)约翰·E.罗默:《在自由中丧失——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导论》,段忠桥、刘磊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18页。
- (4)G.A.柯亨:《如果你是平等主义者,为何如此富有?》,霍政欣译,第133页。
- (5)G.A.柯亨:《如果你是平等主义者,为何如此富有?》,霍政欣译,第144页。
- (6)乔恩·埃尔斯特:《理解马克思》,何怀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05页。
- (7)乔恩·埃尔斯特:《理解马克思》,何怀远等译,第330页。
- (8)Lisley Johnson,The Cultural Critics:From Matthew Arnold to Raymond Williams,London:Routledge,1979,p.72.
- (1)夏莹:《重构革命主体与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转换》,《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2月6日,第A06版。
- (2)恩斯特·拉克劳、查特尔·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走向激进民主政治》,尹树广、鉴传今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页。
- (3)恩斯特·拉克劳、查特尔·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走向激进民主政治》,尹树广、鉴传今译,第51页。
- (4)恩斯特·拉克劳、查特尔·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走向激进民主政治》,尹树广、鉴传今译,第55页。
- (5)《列宁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60页。
- (6)恩斯特·拉克劳、查特尔·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走向激进民主政治》,尹树广、鉴传今译,第59页。
- (7)恩斯特·拉克劳、查特尔·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走向激进民主政治》,尹树广、鉴传今译,第72页。
- (1)恩斯特·拉克劳、查特尔·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走向激进民主政治》,尹树广、鉴传今译,第133页。
- (2)Ernesto Laclau,“Ernesto Laclau:A Theoretical Trajectory. Interview Given to Yannis Stavrakakis and Dimitris Zeginis”, in Diavozo, Vol.324, 1993, p.58.
- (3)恩斯特·拉克劳、查特尔·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走向激进民主政治》,尹树广、鉴传今译,第186页。
- (4)恩斯特·拉克劳、查特尔·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走向激进民主政治》,尹树广、鉴传今译,第165页。
- (5)安娜·玛丽·史密斯:《拉克劳与墨菲——激进民主想象》,付琼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92—93页。
- (6)麦克尔·哈特、安东尼奥·奈格里:《帝国》,杨建国、范一亭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7页。
- (1)参见Ellen Meiksins Wood, The Retreat from Class, London:Verso, 1986, p.47。
- (2)郑伟:《葛兰西哲学的“启蒙主体性”思路及其问题》,《教学与研究》2024年第2期,第119页。
- (3)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见《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陈越编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61页。
- (4)福柯:《自我技术:福柯文选III》,汪民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编者前言第IX页。
- (1)Michel Foucault,The Foucault Reader,New York:Pantheon,1984,p.41.
- (2)阿格妮丝·赫勒:《历史理论》,李西祥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271页。
- (3)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衣俊卿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页。
- (4)安德拉什·赫格居什等:《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布达佩斯学派论文集》,衣俊卿等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8页。
- (5)韩炳哲:《倦怠社会》,王一力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第85页。
- (6)韩炳哲:《精神政治学》,关玉红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第7页。
- (7)韩炳哲:《倦怠社会》,王一力译,第15页。
- (8)柄谷行人:《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赵京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第153—158页。
- (1)柄谷行人:《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赵京华译,第194页。
- (2)柄谷行人:《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赵京华译,第256页。
- (3)柄谷行人:《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赵京华译,第267—268页。
- (4)Kojin Karatani,Joel Wainwright,“Critique is Impossible Without Moves:An Interview of Kojin Karatani by Joel Wain-wright”,in Dialogues in Human Geography,2012, Vol.2, No.1, p.30.
- (5)Chantal Mouffe,“Which Ethics for Democracy?”, in Marjorie Garber,Beatrice Hanssen,and Rebecca L. alkowitz eds.,The Turn to Ethics,New York:Routledge, 2001, p.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