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学刊


本期关注:突发公共事件与现代化治理

  • 疫病、生命政治与现代主体的诞生——从霍布斯到福柯的治理体系

    蓝江;

    现代政治的诞生实际上与疫病有着密切的关联。作为现代政治哲学奠基者之一的霍布斯正是从医生和疾病的角度出发建构了现代政治哲学的基本框架,他在《利维坦》之中赋予了医生对内治理的绝对权力,让医生与政治在理论上形成了关联。巴斯德在微生物学上的发现,让公共权力和医生的知识在实践层面上结合起来,形成了以养成个人卫生习惯和城市卫生环境塑造为基础的现代卫生防疫学。最后,福柯将霍布斯的理论贡献和巴斯德的实践贡献结合起来,形成了生命政治的治理技术。生命政治一方面使用规训技术,生产了现代的规范主体,同时以全景监控技术,创造出"惩罚的社会",在"惩罚的社会"中,从疫病产生的生命政治控制达到了一个高峰。

    2020年03期 v.47;No.256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2K]
    [下载次数:19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5 ]
  • 公共危机、话语构型和认识治理

    吴畏;石敬琳;

    突发事件及其公共危机通常会引发话语"大爆炸"。公共危机话语及其生成机制在话语理论中没有得到关注,它的传播机制却在危机传播学和危机信息学中受到了重视。通过对公共危机话语的类型学和认识论逻辑的分析,就能发现话语构型与认识治理之间内在的逻辑关联。危机话语构型尤其是后危机话语构型可以通过三种认识治理策略(重构公共话语对象、构建公共话语权威、完善公共话语建制)来进行引导、规范、组织和制度化。

    2020年03期 v.47;No.256 11-20+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9K]
    [下载次数:10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6 ]

纪念列宁诞辰150周年

  • 列宁社会主义国家观研究

    吴宏政;金丹;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国家是社会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社会主义国家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结果。还认为,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中间有一个"过渡时期",即社会主义社会,与此相适应的还有政治上的过渡,即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列宁在《国家与革命》等一系列著作中全面而深入地阐发了马克思与恩格斯关于"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国家理论,明确指出"过渡时期"自始至终都需要有国家的存在,这种国家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在产品分配领域需要保留"资产阶级法权";社会发展的目标是逐步走向国家的"自行消亡",实现"自由人共同体"的共产主义。

    2020年03期 v.47;No.256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下载次数:1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8 ]
  • 列宁晚年的农村建设思想及其价值意蕴

    蒋永穆;祝林林;

    思想的形成都以一定的背景为基础,列宁晚年农村建设思想的形成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农村思想与批判其他错误认识的思想动因;二是解决苏俄农村发展中面临问题的实践动因;三是推动苏俄农村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直接动因。它以维护农民利益为核心,主要包括实行粮食税、发展农村合作社、提升农民文化水平以及完善农村政权等基本内容。它不仅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农村思想,也推动了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还推动了中国革命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新时代,列宁晚年的农村建设思想对于实现乡村振兴、解决农村相对贫困、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及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村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0年03期 v.47;No.256 27-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9K]
    [下载次数:1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6 ]

批判理论研究专题

  • 消费领域中的承认关系研究——从霍耐特的规范重构谈起

    周清云;王凤才;

    承认理论开启了一个从主体间性关系出发理解消费的全新视野。霍耐特认为,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相互承认关系是消费领域的规范基础——双方在对话机制的引导下满足对方的需求,实现社会自由。但在消费社会中对话机制缺失,消费者日益分化,生产者权力过大,从而破坏了这种相互满足的承认关系。霍耐特对当代消费社会的这种解读忽视了消费承认关系同时是主体间基于自由认同的授权关系,从而导致其窄化了关于生产者与消费者对话方式的理解,因此也就忽视了市场权力的正面意义。

    2020年03期 v.47;No.256 3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4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 ]
  • 辩护性正义论能够成为批判理论的新范式吗?

    杨丽;

    弗斯特提出了一种基于辩护性正义论的批判范式。他认为,立足于这一全新批判范式的理论构建,不仅可以将康德式的建构主义从霍耐特等人的批判的强大影响中合理地解放出来,而且也可以避免他们所指责的康德式建构主义会脱离社会现实这一缺陷,从而最终建成一种对情境敏感的批判的正义论,推进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学术事业。

    2020年03期 v.47;No.256 46-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3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 ]

社会发展与法律多元: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专论

  • 论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有偿退出的法律机制

    房绍坤;任怡多;

    保障农民实现集体资产股份有偿退出的权利,是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因此,有必要在准确界定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有偿退出概念的基础上,从主体、客体、属性及后果四个层面明晰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有偿退出的法律内涵,为具体制度设计奠定理论基础。明确农村集体资产股份自愿退出与非自愿退出的条件,探索本集体内部转让、集体赎回及对外转让多元化的退出方式,并细化三种方式下股份有偿退出的法定程序,实现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有偿退出制度的法律构建。

    2020年03期 v.47;No.256 7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3K]
    [下载次数:7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3 ]
  •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民主决策的异化与匡正

    管洪彦;傅辰晨;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民主决策反映了农民集体所有权的固有内涵,是切实保障农民集体成员民主决策权、落实基层民主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客观要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民主决策实践中出现了多数人暴政、少数人专权和外部干预等异化现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多数决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形成法人集体意志和集体行动、实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意志的决策模式。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民主决策异化进行匡正,应当建构独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并完善其治理体系,建构起符合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民主决策权属性的民主决策机制,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民主决策的技术规则和审查机制,确认和保障少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并完善信息公开机制。

    2020年03期 v.47;No.256 84-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下载次数:9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8 ]
  •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背景下集体所有权主体制度的机遇与展望

    林广会;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背景下,集体所有权主体制度面临集体成员集体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否具有同一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目标资产是否与其他集体资产在归属上发生分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代表行使集体所有权的法律机制应如何表达等现实困惑。从集体资产的承续关系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为集体资产的所有者。农民集体应为实在的组织体,具有内部治理机制和意思能力,集体所有权主体理应定位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私法与公法制度的共同规范下,在可为与不可为之间维护着集体所有制的价值体系。集体经济组织应对全部的集体资产享有所有权,章程记载的责任财产范围应限于折股量化的财产范围。明确集体经济组织的集体所有权主体地位对传统村落的未来发展具有导向意义。

    2020年03期 v.47;No.256 9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6K]
    [下载次数:10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6 ]
  •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明晰化的法实现

    姜楠;

    在既有立法中,通说认为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为农民集体。然而农民集体并非具有确定含义的法律主体概念,其具有一定模糊性。对集体土地所有制与集体土地所有权两个概念的甄别,是实现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明晰化的关键。法律意义上的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并非农民集体,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的规范意义在于宣示集体土地所有制的主体为农民集体。从目前农村实际情况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立法现状来看,集体经济组织作为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具有合理性。以集体土地所有制的本质特征为导向,作为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集体经济组织具有一定特殊性。同时,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具备相应的内部机关以便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有效行使。

    2020年03期 v.47;No.256 107-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下载次数:7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7 ]

古代文学研究新视界

  • 《赠梁建中序》与宋濂元明之际文学观念的变迁

    左东岭;

    《赠梁建中序》是作者宋濂对自己作文经历的简练概括,它提供了两个方面的重要信息。一是其概括了文章的三种类型。一种是"措之于身心,见之于事业,秩然而不紊,灿然而可观者"的上等之文。第二种是"优柔于艺文之场,厌饫于今古之家,搴英而咀华,溯本而探源,其近道者则而效之,其害教者辟而绝之"的"明道"之文。第三种则是"张锦绣于庭,列珠贝于道"的辞章之文。这显然是宋濂衡量文章高低优劣的不同标准。二是他回顾了自己学文的经过。他讲自己的文章写作可划分为第一阶段的"自十七八时,辄以古文辞为事",第二阶段的"至三十时顿觉用心之殊微,悔之",第三阶段的"及逾四十,辄大悔之",第四阶段的"五十以后,非惟悔之,辄大愧之;非惟愧之,辄大恨之"。依照宋濂本人的概括,他的学文作文经历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但是如果以此为线索考察其经历,则呈现出易代之际纷繁多变、丰富复杂的文学思想内涵,同时这种文学思想也代表了浙东派元明之际的典型特征。

    2020年03期 v.47;No.256 118-1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8K]
    [下载次数:4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0 ]

当代文学思潮前沿问题探讨

  • 人工智能时代文学叙事功能与传播演变审思

    张斯琦;

    技术革新有助于激发文学艺术的美,纵观中国文学的发展阶段绝大部分都是由传播媒介技术变迁来实现文学自我完满与自我提升的。在人工智能时代,文学叙事面临来自"类人智"机器的一系列挑战与机遇,其发展伴随着非人文主义、人已死等言论。这触及了文学作为一门"人学"的根本问题。传统文学与人工智能时代的类人智文学存在不同的文学叙事与文学传播的系统与机制,可以为在面对人与机器和非人的自然之间界限越来越模糊的当下文学研究提出警示与反思,促使文学叙事研究对叙事文本意义的普遍性形成机制的深入,在困惑与交叉中逐渐跨越传统叙事边界并提供理解文学与人关系的全新视角。

    2020年03期 v.47;No.256 148-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5K]
    [下载次数:8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 ]

  • 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实现的理论思考——基于财政的视角

    杜江;龚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进入小康社会后,相对贫困持续存在,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成为"后小康社会"阶段的奋斗目标。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是促进社会财富增加的关键工具和实现财富合理分配的直接手段。新中国成立以来,财政围绕两种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形成多种制度安排,实现了物质财富的长期快速增加和脱贫攻坚的胜利"。后小康社会"阶段,要构建和完善现代财政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围绕经济社会的形势变化和发展需要,发挥现代财政的共同富裕职能,科学合理安排财政政策工具,不断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2020年03期 v.47;No.256 5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9K]
    [下载次数:28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10 ]
  • 人口集聚对中国省际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差异研究

    吴昊;赵阳;

    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力质量是实现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人口集聚不仅能够外生地增加地区高技能人口数量,还能够通过学习与竞争来内生地提高地区所有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因此,人口集聚能够提升劳动生产率水平。以中国省际数据为样本,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发现人口集聚能够显著正向影响劳动生产率,且对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作用要略高于第二产业。进一步将人口按受教育程度划分为高技能人口和低技能人口,实证结果显示高技能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低技能人口集聚作用不显著。这意味着促进高技能人口集聚,能够有效地提高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促进地区的高质量发展。这方面的研究为各地区制定吸引人才集聚的各项政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020年03期 v.47;No.256 6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2K]
    [下载次数:5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4 ]
  • 近代全球化过程中烟草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

    仲伟民;崔思朋;

    近代世界的全球化是一个全方位进程,世界市场尤其是成瘾性消费品市场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全球化也大大拓展了成瘾性消费品在全球的影响范围。烟草作为带有一定危害性的成瘾性消费品,随着新航路的开辟由美洲大陆走向全球,成为全世界普遍嗜好的世界性商品,因而烟草不仅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产物,同时也对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烟草最初于明代中后期以制成品的形式传入中国被广泛吸食利用,随即引起烟草作物在中国引种推广之风的盛行,成为明清时期中国农业生产与社会生活等发生变迁的重要影响因素。

    2020年03期 v.47;No.256 157-170+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5K]
    [下载次数:9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5 ]
  • 向死谋生:民初奉天陵地森林的近代化转型及其纠纷

    池翔;

    1912年,北京政府启动了中国第一个国家林业计划,该计划认为东北地区的森林主要为天然林,因此其所有权应为中国国家所有。按照1912年制定的《东三省国有林发放规则》以及随后颁布的《森林法》,国有林权大为扩张。土地所有权与森林所有权的分离也对传统的以地权定义林权的惯习提出挑战,使得私人土地、尤其是私属旗地上的森林所有权变得模糊不清,进而引发了产权纠纷。在具有多层次森林和土地制度的森林空间中,国有林权的延伸挑战了旧有的土地惯习,引发了财产纠纷,并意外激活了掌握大量林地的旗署机构,进而重新定义了中国东北的森林空间。

    2020年03期 v.47;No.256 171-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6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5 ]
  • 下载本期数据